首先,國際鋼鐵協會鋼鐵生命周期評價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據了解,國際鋼鐵協會最新生命周期評估研究所需的數據收集工作共涉及15家公司的49個生產工廠,其中包括24個高爐工藝和12個電弧爐工藝。為生命周期庫存研究項目提供數據的公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25%以上。參與數據收集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歐洲,由此產生的全球平均數據的代表性打了折扣,更不用說建立區域數據集,比如北美的數據集了。因此,國際鋼鐵協會生命周期評價的代表性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才能更好地實現。
其次,目前國際鋼鐵協會的生命周期評估不包括產品的下游加工過程和使用階段。在某些領域,生命周期評價分析并不總是包括報廢材料回收。盡管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指出,生命周期評價研究的范圍可以擴大到產品出廠后的下游活動。但尚未付諸實踐。由于它是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環境評估工具,應考慮最終產品的加工和使用階段。因此,利用生命周期評價進行合作研究是鋼鐵行業和下游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最后,介紹了國際鋼鐵協會生命周期評估中數據收集的安全性。參與生命周期評價的鋼鐵企業必須按照標準調查表提交數據。由于一個產品的調查表非常詳細,比如能源資源消耗的設計、各種廢棄物的排放和回收、原輔材料的消耗等,如何保證企業提交的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和特異性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數據提交后,因管理、技術等原因泄露或挪作他用,將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目前,國內對生命周期評價的理論研究還比較多。中國鋼鐵企業接受這一理念需要很長時間,參與國際鋼鐵協會生命周期評價項目也需要較長時間。生命周期評價為我們從全過程、全系統的角度看待鋼鐵提供了新的視角。然而,對于舞陽鋼鐵企業來說,轉變觀念、接受觀念、自覺地付諸實踐,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版權所有:http://m.miluo-sh.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